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>> 健康知识 >> 健康讲堂 >> 正文

健康讲堂

 

“惯出来的、不懂事、不用治疗”——我们对青少年抑郁误解有多深?

 

    心理行为科一区 肖柳婷    时间:2020-09-30   编辑:皇冠8xmax官网   阅读:15773

2020年9月,国家卫健委提出,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,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,建立学生档案,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,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。

据WHO统计,全球有3.5亿抑郁症患者,中国占1亿多,患病率为6.1%,也就是说100个人里就有6个人得抑郁症。目前,抑郁症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。而且,抑郁症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:在8~16岁的中小学生中,抑郁的检出率为34.57%。

随着抑郁症全面筛查的落实,父母和社会层面对抑郁症的认识水平也应有相应地提高,减少对抑郁症群体的误解和歧视,增强他们的被支持感。以下,有几点关于抑郁症的迷思,这可能也反映了很多家长在认识抑郁症时的误区:


迷思1.以前很穷的时候很少人得抑郁症,怎么条件好了孩子反而得了抑郁症,是惯出来的吗?

不是的。

(1)需求不一样了

随着人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将注意力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到更高层级的情感和精神需求,我们会更多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上的感受,从而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有更敏感的思考和体验。古人讲的“慧极必伤”也大致如此,一个人太过聪慧,思考的东西就会越多,产生感伤。

(2)现在孩子的压力更大

一份分析青少年自杀的研究指出,93%的自杀与考试的压力和焦虑有关。现在,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都是围绕考试展开的,孩子从小就要为了分数而争。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睡眠不足对孩子的身心都有所损耗,孩子比上一辈有更多疲累、不耐烦、受挫、忧伤等体验。人的承受力和意志力是有限的,没有经过恰当地调节疏导,高压就会催生脆弱。

(3)创伤的代际传递

在心理学领域里,有这样一个概念“创伤的代际传递”,指的是上一代的创伤会传递到他们的后代上。有时候会看到一些父母和前辈并不把抑郁症当作一回事,这些人的反应很可能是一种集体创伤后的呈现。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那辈的人,社会环境远没有现在好,他们是经历过一些集体创伤的:文革、饥荒、贫困、重男轻女文化等。这些创伤很少能得到被修复的机会,而是被压制下来,形成那一辈人独特的面对苦难的方式。这种独有的创伤会在亲子互动上传递下来,比如否认、压制孩子的情感需求,强硬地让孩子经历一些不必要的困难等,使孩子在情感上经历忽视和虐待。实际上,抑郁症不是惯出来的,可能是孩子从父母的养育中“继承”的。


迷思2.他就是懒,不懂事,故意的。(为什么家长看不出孩子得了抑郁症?)

抑郁症是一种病,有其生物化学的因素,并不是孩子装的、故意的,而是他们真的不开心了。有个描述说,抑郁症患者的眼中没有色彩,没有表情,像是被一种莫名的负面情绪带着走,对身边一切失去兴趣,感受不到快乐,无缘无故地想哭。

有些孩子的抑郁不容易被发现,因为他们在抑郁时的表现更多被理解为青春期的行为问题:无心向学、沉迷网络、脾气暴躁、懒惰等。

有些孩子则是得了“微笑型抑郁症”,他们每天笑脸迎人,仿佛一切如常,实际上这比一般的抑郁症更危险。他们会感受自己抑郁是不对的,给别人带来负担的,因此用“微笑”来掩饰他们的抑郁情绪,“微笑抑郁”的人有更沉重的压抑、疏离、空虚、悲哀的体验。

微笑抑郁症


迷思3.孩子一直都很优秀,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得抑郁症?

优秀并不能使抑郁症免疫。而有一个奇怪的趋势则是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,尤其在上了大学后突然就抑郁了、感觉人生没有意义。如果父母只教导孩子要“优秀”,那么其代价可能是孩子需要压抑自己内心真实感受而去取悦父母,从小通过盲目地进步获得好的评价。等到这些孩子长大了,他们突然意识到别人的评价再好也是没意思的,此时,他们将会失去了意义感的来源,感到自己的内在世界很贫乏和空虚。


迷思4.抑郁症不需要治疗,过段时间就好了?

有些情况下,人是有抑郁情绪是正常的,尤其是在遇到工作不顺、失恋、家庭变故之后,但如果这种情绪状态持续的时间过长、程度过重也是病态的。在自我调节一段时间后,如果觉得自己状态依然不好,那么看医生和治疗是必要的。因为抑郁状态拖得久了,也很难再振奋起来,就真病了,这时候状态受损,学习、工作、生活、人际关系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,带来更复杂的负面情绪。

另一些情况下,如果体验到的是无来由的抑郁,那么恐怕是由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引起的,依靠自我力量是不能使其有改善的,需要到心理专科医院进行治疗。

需要明确的是,如果得了抑郁症不治疗,那是不明智的。因为抑郁症会带来很多风险:睡眠紊乱、食欲下降带来的健康风险,抑郁情绪发作时的自杀风险,注意力不集中、思维变慢、意志减退带来的学习困难,以及抑郁情绪下难以维持令人满意的社交关系和家庭关系等。

其实,抑郁症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它,它是一种病,需要治疗。而我们更为聪明和有能力的一种应对方式并不是”自己扛“,而是学会依靠医生、亲友,去调动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的资源。家长在孩子得抑郁症时也不应忽视或过分紧张,不要责备孩子,应积极听取医生的建议,配合开展治疗。


审核:黄梅芳

【我要咨询】: 020-82078966)
【QQ群】:
【QQ】: 

上一篇:如何更有效帮助孩子?

下一篇:--敬请期待--

地址:广州市黄埔区黄埔东路2957号志诚楼(门诊部)
黄埔东路3375号大院(住院部)
咨询:020-82078966
邮箱:rngd@crmedical.hk 传真:86(020) 82078027

Copyright 2024 皇冠8xmax官网(北京)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49783号 服务性质:非营利性网站
粤公网安备 号